`
行业新闻

京东、阿里等相继开出线下便利店 入局者盈利待考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吴容       时间:2017-10-30 10:43


      近年来我国便利店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不仅本土品牌便利店遍地开花,连外资便利店也加紧在华圈地。尤其是今年以来京东、阿里相继开出线下便利店,加上具有技术突破的无人便利店概念走红,使得该行业受到更多资本的关注。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红杉资本、天图资本、斑马资本等众多资本入局,比如Today便利店获得红杉资本A轮约5500万元资金,原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创办的斑马资本投资了“便利蜂”。

  零售行业专家丁利国认为,在便利店大举规模化的“繁荣”表象下,即便资本能短期之内推动便利店规模化,但开店经验、品牌建设、商品开发以及供应链等方面能力却需要长时间积累。

  对于无人便利店,快消营销专家路胜贞则表示,目前无人便利店仍处于“噱头”阶段,虽然解决了零售人员成本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商品分拣、补货以及后台运营和租金的成本问题,上述隐形费用并不少,除非达到规模效应,否则短期内较难盈利。

  “新零售”下的便利店战场

  日本全家便利店(UNY FamilyMart控股公司)日前发布消息称,计划截至2018年2月将关闭664家旗下的Circle K Sunkus便利店(日本第四大便利店),这一数字比原计划多了295家。随即传出了其将加码中国市场的消息。来自全家中国对《中国经营报》的说法是,“对于日本方面的关店不予置评,截至2016年底,全家中国的店数是1800家,近几年维持着每年200~300家的开店速度。”

  日本便利店市场日趋饱和的同时,正在不断走下坡路。日本特许经营协会公布的数据指出,从2012年开始,便利店行业的同店客流量就处在持续缓慢下降的过程。不仅全家,前不久日系便利店罗森也宣布了更积极转向中国的圈地计划——从目前在中国的约千店规模,到2020年达到3000家,到2025年达到1万家店;7-11 也有类似的打算,每一到两年将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在主要城市每年新开30~40家门店。

  本土便利店的开店热潮也在持续升温。截至2017年,隶属于东莞市糖酒集团旗下的美宜佳已将门店开到全国5个省份,店铺总数突破10000家;快客与美宜佳相似,拥有超过5000家门店;Today 加速布局,目前门店总数超过200家,并计划在2018年增加至3000家。不少商超、卖场以及百货也开始布局便利店,其中包括华润、家乐福、天虹商场以及中百集团等。

  各大电商也开始盯上了便利店这门生意。阿里巴巴在去年推出了一站式进货平台“零售通”,开始打造天猫小店——-即为社区零售店提供订货、物流、营销和其他增值服务;今年4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则表示,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多数会在以前电商覆盖不到的农村地区。“不管阿里巴巴还是京东,开便利店都还是为了线下生意,原因在于线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不得不到线下找寻新的利益增长点,这些开在低线城市的便利店成为了它们渠道下沉的一部分。”丁利国说。

  不仅如此,便利店在资本市场上成为争相关注的焦点。记者梳理发现,Today的扩张,除了聚集了牛根生等知名企业家外,还有红杉资本的参与——2014年该资本投入了5500万元。便利蜂便利店先后获得4轮融资,估值一度超过10亿美元,原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创办的斑马资本也为其注入3亿美元。“爱便利”、“宅可便利店”、“门口头”、便利店O2O平台 59store 也先后获得了百万到千万元不等的投资。

  与此同时,无人便利店的“风口”也在悄然形成。截至目前,除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外,还吸引了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TakeGo、Moby等数十家创业企业投身无人便利店市场,参与投资的VC/PE超过五十家,包括IDG、真格基金、创新工场等知名投资机构。此外,娃哈哈、居然之家、天虹和永辉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也都加入无人便利店的战局。

  丁利国告诉记者,“曾被视作传统行业的便利店,几年前已经变成夕阳市场了,但是一夜之间迎来资本青睐,焕发第二次青春,主要源于电商的推动——线上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使得它们不得不到线下寻找机会,而不同于商超,便利店天生就有抵御电商冲击的能力。” 来自于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传统零售业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6%,其中专卖店销售额增长1.7%,专业店、超市、大型超市分别增长了2.9%、1.9%、1.8%。只有便利店增速连续几年居零售业之首,去年达到8%。

  经营效率存挑战

  即便如此,便利店行业目前正处于外延扩张式的野蛮增长阶段。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单店平均日销3714元;2015年,这一数字是3576元,全国便利店单店平均日销仅增长4%。

  在一家商超连锁公司负责业务发展的韩辰告诉记者,中国内地市场基本分日系品牌便利店和内陆品牌便利店,日系如全家、7-11、罗森等,内陆如好德、可的、美宜佳、wowo等。投资成本每家各异,以在上海的好德为例,一家店的硬件投资会控制在50万~70万元左右,年租金一般在60万元以内(如果位于上海市中心、虹桥枢纽等商圈,年租金很可能达到100万元),人工成本如今每年也在递增,门店平均工资(即店员、主管、店长工资等平均下来)约为六万元,而员工流失率又很高。一般而言,一家店的投资回报期在1~3年内,营业额压力比较大,开业如果做不到日均8000元以上,可能就会考虑闭店。

  不仅本土便利店,过度追求规模化也给便利店企业的盈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负责全家便利业务的顶新集团便利、餐饮事业董事长魏应行在2016年曾向媒体透露,全家在中国内地亏损了10年才终于实现微利。

  韩辰认为,规模化发展的品牌,早期开店整体能盈利的很少,因为很多要靠规模发展做摊销,比如物流费用,只给一家店送货的成本,和给这一个区域10家店送货成本摊销到单店数据会有很明显的差异。还有类似管理成本、后台成本、商品采购成本等。规模化发展是有必要的,但是前提是要有正确的盈利模式,如果盈利模式不对,开店越多,反受其害。“更为重要的是,即便资本能短期之内推动便利店的规模化,但是背后的开店经验、品牌建设、商品开发以及供应链等方面的能力,却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积累。”丁利国说。

  “从市场拓展角度而言,本土便利店门槛低但是圈钱较多,相比之下外资品牌的加盟门槛和资金要求较高;从品牌建设能力来看,不同于外资品牌做品牌、做市场的意愿,本土便利店在这方面表现得并不积极;从运营经验上讲,本土便利店不像外资品牌那样大都是经过市场洗礼才进入,因此更缺少持久的规划和稳定的运营经验;而从供应链上来看,因为规模效应,外资便利店会以三四百家店为一个核心圈缔造一个供应链,统一采购、配送,并且容易从源头控制,而本土便利店体量偏小,很难达到一个规模性采购,这样造成成本偏高,而且多数无法自己生产鲜食商品,多数依靠半成品加工。”路胜贞表示。

  至于无人便利店,但是在丁利国看来,它们还没形成看得见的竞争优势,未来还需要很长一段路需要去走,因为到最后零售业卖的就是商品,商品价格、品质、丰富度、食品安全、服务质量都成为关键问题。” 业内曾有人算过这样的账,一家无人便利店的投资额在10万元左右,单店每天的营业额在2000元左右,毛利率在30%~40%左右,去除分成,由于没有人工成本,不足一年即可回本。但路胜贞表示,无人便利店虽然解决了零售人员成本问题,但是实际上却解决不了商品分拣、补货以及后台运营和租金的成本问题,这些隐形费用并不少,除非达到规模效应,否则短期内较难盈利。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不作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采编中心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08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2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