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M.视点

成功经验再解读,松山湖科学城如何赶超?

来源:产城智库       作者:飙马中国       时间:2021-07-12 15:55

 

去年有一份关于全国营商环境指数的研究报告,从报告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营商环境水平最高,苏州工业园区市场容量指数位居第一。

市场容量也就是市场规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动力,有市场容量就可以自然拉动企业投资和经济发展。可以看出,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苏州工业园为何如此成功?这还要先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说起。以下这几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极致的园区规划和管理能力

新加坡商业模式能够不断复制,关键在于「裕廊集团」拥有很强的园区规划和管理能力,可以吸引全球著名企业入驻,从而为当地带来就业和税收。

作为新加坡工业地产模式异地复制的「代表作品」,苏州工业园运营商——中新集团的「新」方代表的就是新加坡裕廊工业区。

在前期的规划上,苏州工业园在空间上被分为「三区」,分别定位于新型和现代化商业中心;平衡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以及轻工业用地。

苏州工业园的规划相当细致,不只是工业园地块功能划分上有超前的规划,甚至对于什么时间段开发哪种城市功能都有明确的规定。

苏州工业园整体规划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日后的园区建设中充分体现出来。

在初期规划中,规划方就注意到与苏州市区的整合,并在规划中将园区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商住和商务区时,市区扩散的人流则成为商业开发的消费群体,并同时实现了苏州市区功能向园区的纾解。

 

「真」做产业园是个高风险的技术活

因为建产业园区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生意,就像现在中国的商人也在全世界投资建园区,去东南亚、非洲等地,寻找那种政府急迫需要资金支持,愿意给你更多优惠政策的地方投资。

如果在成熟的园区投资,风险低但入局晚,利润也低,但如果帮当地政府从无到有建设一个园区,资金和技术都是你的,你的话语权大,风险高利润当然也很高——也就是说投资建园区,说到底就是为了更高的利润。

而对所在地的政府而言,有人愿意来你的地方投资建园区,首先人家带着钱来的,不用你自己掏钱,解决了资金问题;其次如果人家做成了,生意做大了你可以收税;而对方来这里建厂肯定要招人,又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最后就是当地人赚了钱,有钱消费了,又会带动当地消费增长,一举多得。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背景给苏州工业园带来了很大的助力,特别是在建设初期。

首先在融资方面,风险投资的导入期,面临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投资相对谨慎。而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企业的创业资金需求很大,所以容易出现资本供求矛盾。

苏州工业园区以国有资本为主体设立了创投引导基金,在风险投资导入期,国有资本先向技术创新项目注入资金,引导民资与外资跟进; 当进入风险投资成长期时,国有资本再逐步退出市场。这样做不仅能够给国有资本带来一定回报,而且能够引导大量非国有资本跟进。

其次是在招商方面,中新集团在苏州工业园成立之初,就借助新加坡在国际上的良好招商品牌,并凭借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以及新加坡首创的「一站式」服务等优势,吸引各国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入驻园区。

此外,政府还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各类机构的审批手续,通过建设智慧园区和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运营管理方面,政企分开,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政府不干预开发商的正常建设经营活动,企业照章纳税,自负盈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和社会作用,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由于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新加坡的海外共建园区大多采用「统一规划、分期滚动开发」的土地集约化开发操作模式,用项目前一期的开发收入补充到下一期的开发投入中,降低了投资开发风险,增强了项目的可预见性。苏州工业园也采用的是这种方式。

在这样的多向驱动下,三星,博世,施耐德,欧莱雅,飞利浦,苹果,华为研发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都在苏州工业园依次落地。

园区还一直坚持开发高端精品的住宅项目,而客户因为购买力足也接受这样的产品,区域内的土地出让也很好地反哺了园区的财政收入,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

 

盈利方式与核心能力

苏州工业园从 2001 年开始盈利,新加坡、中国和地方政府,三方都获得了收益。盈利的点主要有两个:「租赁收入」和「中介服务费」。

「租赁收入」来自于园区中的土地使用权、厂房设施、生活设施如住宅区的租赁。

「中介服务」的方式就比较多样了,例如给客户做整体的园区项目规划;做建成后的项目管理;或只卖管理方案。中介服务利润率更高,经验是现成的,边际成本很低。

这些都是和园区项目直接相关的收入。而在项目完成的初期,作为开发方还能得到一级土地出售收入;在园区逐渐成熟后,还能通过股权投资等资本运作,从进驻园区的企业中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做到这样的好成绩,除了政府背景的强大支持之外,苏州工业园也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精准定位。

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还成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的试点。

第二,合理布局。

园区内「功能用地划分」借鉴了新加坡的布局结构。中心地带是「商业区」,外围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这样上班和逛街的人流分开了,重型与轻型交通也分开了,避免了交通拥堵。同时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缓冲带。绿化率高达 40%,污水 100% 截流。

「生活区」照搬了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邻里中心是一个社区服务概念,指在 3000-6000 户居民中设立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娱乐中心,包括邮政、市场、门诊、电影院、书店等,可以视为一种非常系统化的社区商业,也就是「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这样的规划方便了居民生活,也保障了经营者的收益。

第三,人才引进。

相对比抢人大战给户口的「口嗨」,园区很早就开出一般城市一倍以上的公积金,而且初来不宽裕的毕业生,大多可以享受园区的人才公寓。

 

说到这,针对园区平台载体的困局及“中梗阻”问题,借鉴成功的经验,松山湖科学城该如何赶超呢?

我们认为首先第一点松山湖科学城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精准定位、合理布局及人才的引进等等。

其次松山湖科学城可把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性质与特点,找准破除“中梗阻”的关键点。

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即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和以成果为核心实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活动阶段,二者的总和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按照约瑟夫·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地对原有的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组织进行变革,从而创造有价值的新产品、新服务以满足人类社会新的需要的活动过程。显然,它既包含从新想法(创意)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的发明创造过程,又涵盖了从组织变革、管理变革、文化变革乃至制度变革的广阔领域,需要一种有远见、知识和开拓精神创造财富的能力。

从这个过程来看,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的“中梗阻”,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的要素聚合过程,不仅要关注技术要素之间的匹配,对松山湖科学城更要关注各种要素的匹配和利益分配,需要考虑各种要素主体之间的融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破除不同类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梗阻”的关键点。

革命性科技成果的转化

由于这类科技成果会带来整个经济体系的重大变革,甚至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因而其转化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在于与其相匹配的技术经济范式的保障。众所周知,技术经济范式本身既是一种扩散的推进器,也是一种阻滞力量。技术经济范式所提供的模式最终会被所有人追随,但由于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内涵都与前一次不同,新的范式原则的确立将不得不经过社会学习和再学习的过程,逐步将过去成功的工作和管理经验淘汰、归零。因此,松山湖科学城要破除革命性科技成果转化“中阻梗”的关键是:一方面需要克服因旧范式业已取得的成功而产生的惰性力量,另一方面需要促进适应新科技革命需要的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与扩散,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保障革命性科技成果的转化。

以华为芯片面临的断供问题为例,芯片技术是智能经济时代的关键技术基础,智能技术经济范式体系的确立将能够带来新一轮的经济长波。然而,美国对华为芯片断供后,华为海思虽然具备高端芯片的设计能力,但受长期以来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影响,使得高端芯片产业体系、政策、资金、制度和人才等方面的不匹配阻碍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也使得这一产业在国际形势突变情况下遭遇到了巨大压力。显然,要破除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中阻梗”,必需从技术经济范式体系的创新入手,逐步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新技术经济范式,加强关键基础领域的技术攻关,形成围绕芯片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群落。然后,在投资、组织模式和所有社会主体的思维领域,以及那些对经济和社会进程起调节和驱动作用的制度上进行大量的配套变革,以促进芯片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产业技术体系关键性科技成果的转化

产业技术体系关键性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实现产业技术创新价值的重要过程,不仅涉及产业内部技术本身的突破性创新,还包含与其相关联的市场、组织、管理和文化等领域的制度变革所引发的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重新整合。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关键性科技成果具有发展潜力高、经济带动性强、环境污染低、技术知识较为密集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为科技成果转化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转化难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研水平要求高、依赖性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取得比较困难,影响其转化效率;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包括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工程化生产、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一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将增加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因此,松山湖科学城要破除这类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需通过不同主体、组织间的网络协作,将每一种要素按职能进行重新整合,依托资本、新兴研发机构和产业基地,全方位地建设和优化产业生态体系的结构及运行机制以保障产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基础性增量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础性增量科技成果主要表现为原有技术轨道内产品性能的提高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这类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经济主体及流程也较为单一、直接,科技成果转化的阻力相对较小。按照创新来源的不同,这类科技成果可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师及其他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员的发明和改进意见,主要表现为“干中学”和“用中学”,以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经过深思熟虑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并最终实现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成果。

前者是一种连续性的短期研发结果,其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种由企业全流程主导完成的转化,转化过程较为简单,几乎没有中间环节的干预。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主体合二为一,不仅消除了技术消化吸收的障碍,同时也降低了各项交易费用,转化阻力极小,主要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完善度,转化速度较快。历史经验表明,这类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在使用各类生产要素时效率的改进具有重要影响。

后者一般是长期研发活动的结果,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较前者略显复杂,不仅包括企业或科研院所主导的自主转化模式,如尼龙技术的应用转化;还涵盖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如核电站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松山湖科学城破除这类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梗阻”的关键,除了要完善科技成果本身的技术体系外,还应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不同参与主体间利益诉求的平衡。

 

另外松山湖科学城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

近年来,各类官方或民间的专业科技中介类服务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产生,发展形势良好,覆盖线上与线下,包括专业技术交易所、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孵化器、科技园、众创空间等。但是,从实践中看,仍然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代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通晓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员不足、运行机制落后等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产、学、研、政、金、服(中介服务体系)”多主体多要素的交叉融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指导,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完善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以点带面,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链条上,成果的供给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以人才为支撑,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从源头上提升我国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其次,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应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现代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应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政策,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采用政策允许的各种形式(如技术入股、离岗创业等)积极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去。

最后,应特别注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归根到底在于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缺失,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始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战斗力。因此,应尽快培养一支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实践需要、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较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如在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可开设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学科,培养各种类型、层次的专业化人才,包括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硕士和工程博士等,在培养方案上应侧重产教融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人才的交流和联合培养,为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组建起一只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团队,以适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形势的需要。

文章来源:产城智库

Copyright © 2008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