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资讯

特色小镇发展要立足“根”和“魂”


 

历史文脉是特色小镇发展之“魂”

 

在过去一轮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的历史文脉被破坏、历史记忆被抹去,“千城一面”的现象十分突出。从全国来看,当前一些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一是同质化倾向有所显现。要么修建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售卖同一出产地的旅游产品、开展大同小异的民俗文化活动;要么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特色小镇的做法,起洋名、建洋楼……一些特色小镇不仅没有体现出独特的文脉特征,相反出现“千镇一面”的苗头。二是利用国家以及各省市出台的用地、资助、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开发商为主进行规划建设,甚至以开发商名称命名,导致小镇房地产业一业独大,出现新一轮的房地产炒作,甚至最后出现无人居住的“空镇”、“鬼镇”。三是延续以往的开发区模式进行建设。开发区模式在我国工业化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开发区模式承载的更多的是经济发展功能,对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以及维护已有空间格局方面关注不足,不利于特色小镇的发展。

 

特色小镇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灵魂在于其具有差异性的历史文脉。这种差异性一是体现为地方性。位于江汉平原南部的天门市岳口镇与神农架林区红坪镇,在地理地貌、建筑形象、人文风情、非遗形态等各方面都是异质的,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体现为民族性,此次入选全国特色小镇的湖北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就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具有独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三是体现为历史性。文化是传统性与现代性、本源性与前进性并存的,许多尚未经历上一轮城市化洗礼的小镇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传统性与本源性,历经岁月的洗礼,已经融入到小镇的历史文脉之中,弥足珍贵,应该加以恰当的维护和更新,发展成为小镇的独特特征。

 

人文关怀是特色小镇发展之“根”

 

传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在齐整规划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远、传统与现代的割裂、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城市病。作为新型城镇化载体的特色小镇,在建设中要加大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强调人文关怀,避免新的“城镇病”的产生。

 

英国规划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曾经针对英国乡村停滞衰败、城市畸形发展的问题,提出过新市镇发展道路,其特点一是占地小规模小;二是具有健康的生活和产业;三是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完备的公共服务、便捷的交通网络,值得我们借鉴。小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中间节点,具有占地小、规模小的天然特点,未来发展应该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发展健康的产业,从而带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环境的细节改善、公共设施的改进、老街区功能的完善等等,同时延续原有的邻里关系、尊重原有易于交往的空间、使人们感受到原有传统文脉的滋养,给人们带来健康的生活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满足了这两个层面的要求,小镇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回归小镇,并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成为霍华德的“三磁铁”理论中的将城市磁铁和乡村磁铁的健康、自然、经济因素组合起来的城市—乡村磁铁。

 

文创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之“要”

 

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经济支撑。住建部公布的两批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依托传统特色产业进行发展,例如传统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休闲农业资源、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红色文化资源等,湖北的大多数特色小镇都属于此类,例如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的白酒产业、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的汉派文化资源、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和随州市随县长岗镇的文化旅游业等。二是依托新兴特色产业进行发展,包括影视、设计、互联网等新兴特色产业,主要以江浙一带为主。

 

从湖北当前的16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来看,大多数小镇的产业优势仍以传统特色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为主。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特色小镇的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与有益的经验。湖北特色小镇应该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特色农业”、“文化+休闲”等多种文化发展形态,激发出文创产业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辐射力, 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在赋予小镇现有产业以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推动特色小镇的持久发展,进而推进湖北的新型城镇化与经济结构转型。

Copyright © 2008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2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QQ咨询